關於這本書我老是常常想起,回顧自己網誌,曾提起兩次:
- 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」 ,簡單淡薄的一句話,包含了多少情緒。
生離,死別;究竟哪個比較不悲傷? - 這種時候我常常想起「我們仨」,
留下來的人心中的沈重、難受,實在難以想像如何背負著那樣美好的回憶往前行。
但這並不是這本書動人的原因,它的動人就和許多經典一樣,因為「愛」。
九十多歲高齡的楊絳,在她的丈夫錢鍾書與女兒相繼過世以後,寫下了這本前半敘說夢境、後半紀錄日常的書,在那個政治與文學相衝突的危險年代,波濤洶湧間沉穩相牽的情感,在她字裡行間泊泊地流露出來。一個九十多歲孤獨的老婦人,要有多大的勇氣,才能承受一個人回首過去的孤寂? 我無法想像。
「
我們凡人都是這樣渴望著一份真摯、永久的愛,當擁有了以後,經過歲月的醞釀,失去的痛苦更加無以承受吧?我想像著,她一人就著暈黃的燈光,默默地回憶,安靜地寫作......
小時候總不特別期待長大,因為知道生離死別會在遠端的盡頭等著每一個人。我不怕自己的,最害怕親愛的人死去,也害怕我的離去讓他們心碎。
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」....
昨天在圖書館又遇見了這本書,踟躕許久終究還是放下。
第一次閱讀她留給我的情緒還貼在我的心上。
每翻一頁,就有種越難往下翻的感覺。
回覆刪除不單是因為字裡行間流露出濃厚的情感和思念,
更是不斷的會反想如果是自己該如何是好?
想起家後的歌詞
刪除『等待返去的時陣若到 我會讓我先走 因為我嘛嘸甘 放你 為我目屎流』